创新强校工程
2.1立德树人

一级指标 2.办学方向 二级指标 2.1立德树人 自评分值 4
观测点

依据说明:

2.1.1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培育工作责任重大影响深远。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培育学生的思想意识,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培养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学校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授课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注重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确保进课程教材内容可认知、可理解,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其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系统全面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其既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成体系,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意义,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基本观点、实践要求;“形势与政策”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结合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四个自信”。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各年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作为首要培育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心、用力、用情,润物细无声中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嵌入师生心灵、融入血液、注入灵魂。一是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建设思政课实践基地(党建馆)、红色走廊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同构建起集宣传、教育、实践、服务 “四位一体”的教育实践阵地,让师生提升认知认同、强化体验感悟。二是充分发挥校园网、微博、微信、广播、电子屏等数字媒介的作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凝聚价值共识。三是建设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开展各种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聘请非遗大师到校为学生讲授工夫茶文化,传授潮汕剪纸、抽纱和潮乐技艺,着力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承和传播,借助潮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四、统筹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学校在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面,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印发实施了《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了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敢于创新创造、精于实践实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加强思政课建设

学校各年级各专业在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 2022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等多门思政教育课程,合计超200个学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实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和青年人的使命任务等多个方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代表的思政教育贯穿到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 ,形成大思政格局 , 明确提出 “泛班主任化”理念,即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辅导员”,学生在谁的手里,谁就是班主任,谁就是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课堂上,任课教师要坚持润物无声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生、影响师生。目前,学校建设了由 12 名思政课教师、 23 名辅导员组成的思政队伍,同时,在课程思政思想指导下,全校 211 名专任教师的每堂课都带有思政元素,形成了全校 “大思政”格局。

2.1.2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全力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树立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一)开齐开足公共体育课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年度开齐开足公共体育课。各非体育类专业均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有36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合计108学时。体育课教学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贯穿到教学始终。

(二)落实军训学时要求

学校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军事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学时达到大纲要求的 2周时长,课程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

(三)体育学分纳入毕业要求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美、劳均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一部分,课程学分纳入毕业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考核并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满足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的毕业学分要求。

二、坚持以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时尚”为指导,开齐开足美育课,深入推进美育工作

(一)开设美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年度开设美育课——《艺术鉴赏》课程,授课部门为艺术与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教研室。各非艺术相关专业均在第四学期开设有32学时的《艺术鉴赏》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

(二)成立美育中心

学校成立了美育中心,极大促进学生美学、艺术素养的发展。中心设有合唱团、舞蹈团、器乐团、演艺社、主持与礼仪队等文艺社团,开设了合唱排练、舞蹈剧目排练、舞蹈基本功、潮州音乐、器乐排练、剧目排练、主持与礼仪训练等一系列美育课程。同时,美育中心还主办、承办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绘画大赛、绘画艺术展、学校元旦晚会等一系列活动。

(三)美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将美育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教师美术技能系列课程和《幼儿美术赏析与创作》,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开设了《美学》,并开设了《中外音乐鉴赏》《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艺术史》《经典影视鉴赏》等多门美育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通过美育课了解美、探索美、发现美的需求。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美、劳均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艺术鉴赏》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课程学分纳入毕业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考核并取得该门课的 2个学分方能满足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的毕业学分要求。

三、进一步融合 “五育并举”,大力开展劳动教育

(一)建立劳动清单制度

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预期成果,确保劳动教育的规范性。劳动理论教学内容涵盖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劳动实践部分,我们在课程标准中设立实践清单,清单项目包含校园公共区域卫生、图书馆义务劳动、校园美化绿化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

(二)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劳动教育

学校 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级各专业均将《劳动教育》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均在第三学期开设了 18学时的《劳动教育》;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等公共基础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的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也有机融入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的培养,并将培育学生踏实苦干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作为学生实习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公共区域清洁、校园绿化与植被保养、宿舍内务整理、图书整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习惯。

佐证材料:

版权所有: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地址:广东汕头市濠江区北山湾
制作维护:学校信息网络中心  粤ICP备2021099057号  联系电话:0754-88214757,0754-88614757